运用归纳和演绎方法解高考政治主观试题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 要 如何解答高考政治主观试题,掌握两种重要方式,成为高考复习备考和高考取得好成绩的关键。

关键词 高考主观试题 归纳 演绎如何解答第二卷,成为我们培养高考自信进而形成高考自强的重要内在素养要求。对高考经典试题进行思考,我们不能不惊叹高考试题之美丽,因此我们不妨走进高考试题之美,欣赏高考试题之美,最后占有高考试题之美,获得高考的成功。

在这里,我们介绍两种方法:归纳法和演绎法。

一、归纳法的使用与例证

归纳法是一种由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它通过许多个别的事例或分论点,然后归纳出它们所共有的特性,从而得出一个一般性的结论。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更多的侧重于归纳法。

以2011年广东省高考试题36题为例。

材料二: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目前面临着生产要素成本攀升、低附加值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为继,原有竞争优势日趋弱化的挑战。如果不能实质性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有可能陷入经济学家所说的“中等收入陷阱”,即当一国或地区收入达到中等水平时,各类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劳动密集型生产的比较优势减少,经济增长因缺乏新的动力而速度下降或长期停滞。

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请你为广东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提出建议。(10分)

运用归纳法具体解题方法和过程:

第一步:方法的定位和确定。试题的设问没有给定一个特定的(微观具体的或者中观类)知识要求,只是给予要求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为广东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提出建议,因此,需要使用的是归纳法。

第二步:阅读材料,对材料进行分层,找核心词。

材料有两个层次,第一层次讲如果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会陷入中等收入陷进。第二个层次讲中等收入陷进的表现。

试题给予的核心词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生产成本上升、劳动密集型优势减少、经济增长缺乏新动力。

第三步:链接教材语言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教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生产成本上升——教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和管理提高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物质消耗向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劳动密集型优势减少——教材: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政府加强宏观调控,推动企业科技创新。

经济增长缺乏新动力——教材语言:扩大内需尤其是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由投资、出口拉动向消费、投资、出口协同拉动转变。

第四步:答题。根据上述链接自然生成答案。

二、演绎法的使用与例证

演绎法─是从普遍性结论或一般性事理推导出个别性结论的论证方法。在演绎论证中,普遍性结论是依据,而个别性结论是论点。演绎推理与归纳推理相反,它反映了论据与论点之间由一般到个别的逻辑关系。

以广东省高考文科综合 2011年37题哲学试题为例

材料二:我国在文化体制改革中,科学区分了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当前,我国正着力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并把振兴文化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截至2010年上半年,全国大多数经营性文化单位基本完成转企改制,据此,有人认为,文化体制改革就是搞文化产业化。

结合材料二,运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谈谈你对文化体制改革的理解。(10分)

第一步:定方法。(略)

第二步:简洁构建知识体系。(见下图一)

第三步、第四步:运用该知识体系阅读材料,结合材料,点明原理分支要素,并结合材料进行简单分析与论证。(见下图二)

总之,把握归纳法和演绎法,做到熟能生巧,心中有数,通过准确运用,不断提升解答高考政治主观试题的能力。同时,还要注意,在回答问题时,要注意:按照方法规定的过程与步骤有序地进行;组织答案要形成要点化,使每个要点能够独立说明一个层次或者一个思想表达意思; 答案表达与描述要注意使用书面语言和政治术语,避免口语化;要点之间形成一定的逻辑关系,使整个答案形成一个整体思路,具有一定的逻辑关系;每一要点的构建要注意观点与材料的结合,哲学回答要注意世界观、方法论和材料的有机结合。

推荐访问:高考 归纳 主观 试题 演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