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转化医学背景下科研型研究生的培养

摘要:转化医学概念的提出,对现代医学的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在转化医学背景下培养出优秀的科研型研究生对高等教育水平的提升乃至我国的整体医疗现状的改善都有着深远的意义。探索适应现代转化医学要求的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已经迫在眉睫。本文就转化医学理念的建立及我国医学研究生在转化医学研究中的作用及培养模式等做一简单综述。

关键词:转化医学;科研型研究生;培养模式

21世纪的今天,随着生命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人们对生命科学研究本质认识的不断深化,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 medicine)研究应运而生并引起了各国学者的关注和重视,已逐渐从一个医学研究的理念演变成为一种新的医学研究模式[1],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最高端,研究生的规模和质量是评价国家教育发达程度和可持续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对于医学研究生来说,研究生阶段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医学是关乎人类生命及健康的学科,其研究和服务的对象是人,应当谨慎对待和处理;另外,医学又是一门知识更新速度快、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学科,也是一门传统的经验学科[2]。

将转化医学理念引入医学研究生教育,对提高我国医疗技术水平、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就转化医学背景下医学科研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1新型医学模式

现代医学发展历史表明,未来医学突破性的进展有赖于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与结合,21世纪的医学将更加重视"环境-社会-心理-工程-生物"医学模式,更加重视总体医学观和有关复杂系统的研究。转化医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转化医学符合医学科学发展的内在客观规律。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 Medicine)也叫转化研究(Translational Research),是近年国际医学领域出现的一种新概念。1992年,美国《科学》杂志首次提出"从实验室到病床(Bench to Bedside)"的概念[3],1996年,在《柳叶刀》杂志上,第一次出现了"转化医学"这个名词[4],2003年 NIH的Zerhouni在Science上发表文章 The NIH Roadmap后,引起了学界对转化性研究的高度重视[5]。在中国转化医学也已成为国家在生物医学领域里一个重大的政策,《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辅导读本中指出:"以转化医学为核心,大力提升医学科技水平,强化医药卫生重点学科建设。""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中也提出:"推动有利于国民健康的医学模式的转化;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卫生事业的发展。"

2转化医学的目的

转化医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打破基础医学与药物研发、临床及公共卫生之间的固有屏障,在其间建立起直接关联;从实验室到病床,把基础研究获得的知识成果快速转化为临床和公共卫生方面的防治新方法。转化医学致力于弥补基础实验研发与临床和公共卫生应用之间的鸿沟,为开发新药品、研究新的治疗方法开辟出了一条具有革命性意义的新途径。转化医学是"从实验台到临床"的一个连续、双向、开放的研究过程。

199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医学研究生分为"医学科学学位"(科研型)和"医学专业学位"(临床型)[6],科研型研究生侧重学术理论水平和实验科研能力,以培养具有从事基础理论或应用基础理论研究的医药卫生人才为目标,涉及的学科主要是:基础医学以及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口腔医学和药学等有关学科,毕业授予相应学科的医学科学学位。目前国内的科研型研究生培养存在选题缺乏创新、学习目的单一(仅为发表SCI文章)、研究与临床实际脱节、毕业后独立工作能力欠缺等等,难以适应当前的医疗形式。在转化医学背景下培养出优秀的科研型研究生对高等教育乃至我国的医疗水平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3科研型研究生培养的方法

针对科研型研究生培养期间的几个关键点,浅谈在转化医学背景下的培养模式的探讨。培养过程中自始至终应贯穿转化医学的核心理念。将临床与基础紧密结合。

3.1双导师制度 研究生培养成功与否和导师密切相关,转化医学理念下的跨学科、跨领域等特点,需要对研究生进行基础及科研联合培养的模式。根据研究方向在入学初期既配备科研导师作为第二导师,共同指导研究生期间的基础课选择、研究方向及文章撰写、发表,发挥双导师不同领域的特长。双导师根据导师的特点专长分工不同,导师间多交流沟通,帮助学生树立转化医学理念、了解学科发展动态、明确专业研究方向。

3.2临床与基础相对平衡 转化医学的核心是打破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固有屏障,建立彼此间的紧密连接,是一个基础与临床相互促进、不断循环的过程。转化医学是沟通临床和基础的桥梁,因此从事该研究的专业人员需同时具有相当的临床及基础科研背景,即基础一临床复合型人才。转化医学的发展急需转化医学人才的培养,这就给医学研究生教育提出了培养基础与临床并重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要求。研究生可以根据自身专业特点,在基础研究与临床工作中找到平衡点,两者并重。对于科研型研究生,除了进行系统的科研能力培养外,还要加强临床实践,增加临床轮转的时间,参与临床病例讨论,多参加临床相关专业重要学术会议及活动,注意把握专业学科的前沿动态,开阔思路;寻找基础研究与临床工作的结合点,用最新的基础医学研究成果指导临床,又能够根据临床工作实际需要来指导科研选题,才能适应转化医学背景下未来医学科学的发展。

3.3跨学科转化医学平台的建设 转化医学是需要多学科共同参与的"交叉"科学。当代医学研究生应具备跨学科的科技创新能力,这种多维益智源于其在跨学科科研平台中的培养。与传统的科研平台相比,跨学科科研平台突破了单一学科专业的限制,实现了" 管中窥豹"到" 高屋建瓴"的跳跃,研究生通过纵览科学发展全貌,更易把握正确的科学发展方向,并获得高质量的科研能力。因此,跨学科科研平台是转化医学培养的重要基地[7]。目前的医学教学模式主要以独立的分科式教学为主,强调学生在某一专科、某一领域的深度钻研。而在转化医学的理念下,应重视各学科的整合,包括临床与基础研究,医学与理工技术的结合等等,应搭建新的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教育平台。同时,转化医学更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及创新性,学生的研究课题不应仅仅是导师指定的研究方向。鉴于转化医学的创新性特点,应鼓励学生自己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并利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模式,改变陈旧的学习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总之,转化医学的教学应以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教育平台为基础,推广启发式教学模式[8]。

3.4人文素质的培养 转化医学也要求研究生进行人文素质的教育。科研型研究生要与导师、与临床医生、与实验室科研人员、与病人、与相关学科人员进行沟通。转化医学要求多学科的合作,任何一个研究是可以由一个人完成的,科学研究是以研究团队齐心协力,共同努力,携手同行为基础,发挥团队中每个人的潜力,发挥"合"能。团队氛围的和睦与否,更是成员之间交流学术成果和研究进展的前提和基础,直接关系到研究的成败。团队成员间良好的沟通、相互的信任,彼此的帮助以及有益的分享等等都为研究生科研素质的培养施加了足够的养分。所以,研究生应该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优秀的交流沟通表达能力。

总之,目前转化医学研究对于现代医疗事业的发展意义深远,但在我国高等医学教育领域尚存在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在转化医学背景下进行医学研究生的培养以及如何使科研型研究生更多的与临床科研工作相结合等目前仍存在很多问题,仍需要医务工作者及医学教育者不断的思考和完善,以期培养出更多实用型、有更广泛发展空间的科研型医学研究生。

参考文献:

[1]Drolet BC,Lorenzi NM.Translational Research:Understanding the continuum from Bench to Bedside[J].Translational Res,2011,157:1-5.

[2]程现昆,李连宏.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理念、目标与定位[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6,26(6):7-10.

[3]Choi DW. Bench to bedside: the glutamate connection. Science. 1992,258(5080):241-243.

[4]Geraghty J. 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 and translational medicine[J].Lancet,1996,348(9025):422.

[5]Elias Zerhouni. The NIH Roadmap[J].Science.2003,302(5642):63-65.

[6]刘畅,梅晰凡,刘世琼.专业型医学研究生的临床思维培养[J].中国医学创新,2009(6):148,149.

[7]张莹,卜友泉.基于科研平台的复合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2,14(8):635-638.

[8]张宏家,刘欧,李艺影.转化医学理念下的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11(2):157-158.

编辑/申磊

推荐访问:浅谈 转化 科研 研究生 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