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智能化运动模式的分析及优化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移动互联网几乎遍及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电商、外卖等软件已成为时下最流行的软件,这些服务能为人们节约很多的时间去进行工作和学习,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健康问题。外出时间变少,运动量也随之减小,肥胖人群变得越来越多,人们的健康也令人担忧。该文以天津市使用运动世界校园APP的高校——主要以天津理工大学为例,通过文献归纳、问卷调查、逻辑分析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数据进行汇总和管理。从天津市大学生接触体育类APP开始,了解其使用情况以及运动风格和习惯。

关键词:大学生  体育运动APP  显性体育行为  隐性体育行为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06(b)-0187-03

近年来,国家教育相关部门相继颁发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为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锻炼的政策,学校在体育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仍然呈下降趋势,于是专门针对高校大学生的运动类APP顺势而生。

目前,市面上跑步运动类APP产品大多以记录和社交为主,支持定位、音乐播放、视频教学等功能,并将跑步运动数据可视化、图形化;同时将跑步数据进行排行、竞赛,以社交互动督促用户进行运动。“运动世界校园”APP是利用手机GPS感应预设在校园内的点位和相应的跑步规则,学生从手机上下载APP后,自由选择点位和跑步路线,在跑步过程中软件自动记录跑步数据,学生跑步结束后,软件将学生跑步成绩保存并上传到老师手机的客户端[1]。

1  数据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分析,高校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整体良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占比36.02%,平时偶尔运动的人占到了44.44%,少部分同学是由于学校规定运动APP关联体育成绩而被迫进行体育运动,调查中只有不到5%的人基本不运动。由于各大高校要求学生们在大一、大二时必须参加体育课,所以有运动的学生人数占比达95.40%,这其中以跑步和球类运动最为普遍,由于受场地及器材的限制,进行健身、游泳、舞蹈瑜伽的学生比例则相对较少,学生大多数选择校外设施相对齐全的健身房及游泳馆进行锻炼。

由样本数据得,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中有52.21%是为了强身健体,以减肥塑身(女生占多数,也有少数男生)为目的的学生占48.19%,还有45.76%的学生是为了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放松一下,舒缓课业带来的压力,45.38%的同学是出于爱好,热爱运动,享受流汗的过程;但由于懒惰心理,总有一些同学不愿意多运动,有24.10%的同学表示课余时间多用在上网娱乐、外出购物以及人际交往上,运动是为了通过APP获取相应的体育分数。

在关于影响大学生体育运动因素的调查中,数据(见图1)显示有46.81%的学生是由于没有时间而不能参加运动,除此之外,因缺少同伴、身体素质差怕累不去运动的同学也分别占到了45.98%、29.12%,调查研究发现, 一个人跑步难以坚持形成稳定的跑步习惯,容易产生懈怠心理。有同伴相互鼓励督促能有效解决这个问题。通过运动APP的校园约跑功能,用户可以实时发布约跑信息或查看到已有的约跑信息[2]。

总结分析后,限制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有:懒惰、缺乏时间、缺乏运动设施、学习压力大、缺乏兴趣、缺乏对运动方法的理解等。访谈发现,大学生目前的体育形式和内容随年级水平的提高而增加,满意度下降。原因之一是大三以后不再设置体育课,其二则是有不少学生存在这样的误区:只要在日常饮食中摄入足够的营养素,即使不参加体育锻炼,也会保持健康。为此,我们做了如下调查来研究大学生理想的运动模式。

调查结果(见图2)显示,对大学生具有较强吸引力的功能是技巧学习和约运动。技巧学习主要是减脂、塑形和增肌,主要指对体能、健身操、瑜伽等项目的练习,侧重于量身定制训练内容和锻炼计划,同时还有相关视频等功能,部分还提供相应的饮食配方和健身常识,可以让大学生随时随地不受场地限制的使用运动APP引导自己进行体育锻炼,在室内都可以达到自己锻炼的目的。另外,对于跑步和走路這类简单但参与起来比较单调乏味、娱乐性不强的项目,学生可以通过APP实时动态分享、约好友或者结交新的志同道合的朋友,同时在运动过程中利用智能手机中的GPS定位系统、陀螺仪等技术,随时随地记录运动轨迹、测算身体号等和其他一些运动数据,甚至可利用传感器或可穿戴设备监测锻炼时的身体数据,如心率、体温、血氧等,所以通过APP大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接受科学合理的健身指导。同时APP内提供的一些其他功能,如运动着装建议、运动周边产品种草、赛事组织、运动资讯等功能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肯定与支持。

2  智能化运动模式的优化设计

我们通过参考文献及市场调查后整理数据得出:在用户层面,大学生群体对于运动APP的使用黏着性并不强,也没有良好的运动习惯与系统的锻炼;在APP开发层面,运动世界校园运动APP主要以计步为主,运动模式单一,场地局限程度大,设计不够人性化;在高校体育教学层面,高校在必修项目与体育学科的教学和考核框架内,按照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与高校自己的要求,在既定的教学计划内,去设计适合学生学习和训练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把个人健康、学业考核与体育兴趣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而采取强制使用跑步APP的方式督促学生锻炼,反倒事与愿违。

(1)针对用户个体层面问题的对策。

为了更好解决当下大学生运动主动性差、习惯养成难等问题, 我们经过文献及市场调查研究后发现可采取以下措施予以解决。

①激励理论与运动健身APP的功能设计相融合, 可以促进用户运动行为的发生和习惯的养成。实施奖励政策,将跑步成绩作为各种评选的加分政策,以此来激励学生跑步的欲望。

②个性化、专业的运动健身指导,可以促使用户更加积极地参与运动健身。此外,平台还可以签约一些人气高的健身达人,分享健身技巧、心得、趣闻,开阔大学生的视野,由此可以激励到关注者,从自我与偶像之间的对照中, 加强了学生对自我的定位, 特别是从生活上、心理上、学习上、行为上促进自我改变。学生从关注偶像的过程中, 从效仿和追逐中时刻观照自己的生活细节, 并从自我实践中来强化对自我的认知[3]。

(2)针对智能化及运动类APP的改进。

作为针对大学生的运动APP,其应当反映出的数据不能只局限于通过跑步的距离以及时间步频等来分析判断运动者的身体状况,而是通过连接手机自带的健康软件,综合运动者的心率、体重、甚至运动习惯,综合性分析运动者的运动模式,给出更为合理、更为适合运动者的运动方案,实现科学健身,培养健康的生活观念。同时既然是智能化的运动模式,就更不能只是局限于跑步这种单一的运动形式。学生拥有可进行身份识别的校园一卡通,同时学校具有条件优良的体育馆,为丰富学生的运动模式,可在体育馆不同场馆设置打卡机,这种多元化、选择性强的运动形式也是一个智能化运动APP应具备的。

(3)针对高校体育教学层面的优化。

既然是与体育教学结合的运动APP,那么其网络线上教學模式也是不可或缺的,我们完全可以增添网络多媒体课程,这种多感官的教学方式既扩大、提升了学生的体育知识面,也能增强学生的体育兴趣,潜移默化地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由被动的转变为兴趣使然的、由暂时的转变为终身的习惯的。

3  结语

该文从运动类APP着手,通过调查研究其特点、影响以及存在的问题,合理分析当代大学生的智能化运动模式中的优点与不足,提出具备可行性的优化策略,以期增强大学生对其使用的附着力,使他们有意识地养成坚持跑步的习惯,保持锻炼的积极性,提高身体素质。同时,我们希望通过对该项目的研究和优化,探索一种适用于高校的、可复制的智能运动模型。

参考文献

[1] 吴翠翠,李趁丽,赵贡美,等.“运动世界校园”APP对大学生影响的分析与思考[J].贵州体育科技,2017(2):59-61.

[2] 闫北歌,李彦霖,石钊衡,等.面向大学生的校园趣味社交跑步APP的功能设计[J].电子世界,2018(11):183-184.

[3] 杜建勤.高职院校偶像崇拜利弊及引导对策研究[J].学园,2016(4):40.

推荐访问:智能化 高校学生 优化 模式 运动